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心理百科园 | 说不要想,越要想: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2025-04-22
信息来源:
阅读量: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你会不会一直在脑海里想:我不能熬夜,我明天还有事,我一定不能再晚睡了!每次考试前,你会不会也总在想着: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可是心跳反而更快了。在心理学中,白熊效应对这类行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指的是人们主观去忽略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东西,实际上反而会更关注它。白熊效应源于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Daniel Wegner)在1981年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在脑海中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然而,研究结果却发现参与者脑海中的白色熊的形象反而变得更加清晰。也就是说当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去想某个事物时,我们的注意力却不可避免地集中在这个事物上,我们就越会去想这件事,对它的关注度反而更高了。

由于白熊效应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降低白熊效应带来的影响:

1. 替换法:用一个正面或中性的想法替换负面想法,从而降低负面想法带来的影响力。例如,考前紧张我们可以用放轻松来代替不要紧张以缓解焦虑;当忍不住想吃零食但碍于会长胖时,我们可以用我要健康生活,多吃健康食品来代替我不能吃垃圾食品,以此降低对垃圾食品的唤起,可以更好地达成不吃垃圾食品的目的。

2. 分散注意力:当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白熊效应时,及时转移注意力,做一些其他有趣的事情,如运动、阅读或与朋友聊天,避免一直深陷于某些事。

3. 接受并记录: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情绪以及引发情绪的事件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容易被什么所触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 顺其自然,接纳自我:没有办法让自己不想那就顺其发展,接纳这种想法的出现,如失眠时我们可以想就算失眠了能怎么样,今天失眠了明天说不定反而能睡个好觉

总之,白熊效应告诉我们:有时候越想忘记某个想法,反而越难忘记。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也并非无计可施,合适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走出白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