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Banner
Banner
Banner
亲密并非无间
2020-11-17
信息来源:
阅读量:

谈到一段好的关系,很多人都希望和对方可以实现一种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可以随时分享彼此喜怒哀乐的状态。

人们憧憬着这样的状态,也在寻找的过程中迷茫,因为总是有人在实现了这种状态后却因一些琐碎的小事而争吵不断,甚至会让关系到达“冰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去释怀无法说出的情绪。因此无论是和朋友、家人还是伴侣,一段优质的关系是亲密并非无间。

01.何谓人际距离?

爱德华·霍尔在他《隐藏的维度》一书中首创了空间关系学和私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依据关系程度的不同有四种空间距离:

公众距离:大于3.6m,一般是演说家和观众所保持的距离;

社交距离:1.2m到3.6m之间,是工作场所人们之间保持的距离;

个人距离:45cm到1.2m之间,是能够握手交谈的好友;

亲密距离:0到45cm左右,通常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或伴侣。

霍尔指出这些距离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受到情境、文化、性格等的调节。而在亲密距离中,即使可以和彼此的距离到达0的状态,但并不意味着是持续不变的。

著名的“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故事,两只刺猬在天冷时靠近取暖,因为距离太近被彼此身上的刺所刺伤,反复尝试才找到一个既可以取暖又不会受伤的距离。

故事通俗易懂,就是要强调人际交往中“心理距离”的保持。霍尔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但更要学会在现实情境中灵活调整,不去逾越别人的私人空间,也为自己留有一方心灵净土。

f302ca3cbdd74ba79ee2cae401a02bb7.jpg

02.如何尊重和保持私人空间?

尊重对方不愿说出的隐私

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常被要求毫无保留。但若一味做出一些侵犯隐私的行为,只会让关系瞬间紧张,适得其反;

而和对方过度的自我暴露也是一种向别人主动靠得太近的行为,时间久了得到的更多是不重视或沉默等消极反应。

因此不随意打听,尊重对方的隐私,保守自己的小秘密,维护好彼此的私人空间。

保持界限感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中描述到与丈夫的相处方式,“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只共用厨房和餐厅。”

即便在婚姻中她依旧在寻找独立自我的部分,私人空间不是漠不关心的象征,而是彼此都知道,“如果我需要,他会义无反顾地支持我”。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或者别人硬塞进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去尝试允许亲密伙伴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在他(她)乐意的时候和我们去分享这个小世界,同时也要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让自己拥有一段柔软自在的时光。

“我们站在一起,但不要离得太近,因为庙宇的立柱也是彼此分开,橡树和柏树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下生长。”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虽然我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但并不代表谁是谁的私有物品或附属品。

一段亲密的关系,因为有你,所以感觉幸福;因为有我,所以能够安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