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简单来说,我们常提到的安全感,其实是一种对掌控感和确定性的追求。我们都希望自己全能且全知,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便希望自己可以了解它的一切细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追求安全感本质上是我们在对抗未知和不可控的恐惧。那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没有安全感呢?其实很容易解释:如果是我们对某一事件或未来缺乏安全感,则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认为自己失去了对事件或未来的控制能力,我们无法确定自己能否承受这些事情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后果,进而感到安全感缺失。
同样地,如果用于解释与朋友或恋人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怀疑、认为他会离开你、抛弃你的时候,或许是你并没有做好一直陪在他身边的准备。在还没有完全建立信任时,你去追求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其实是在自证一个“对方不可靠,他/她会离开”的预言。而为了增加自身的安全感,缓解安全感缺失带来的这种焦虑,我们就会想去增加对这个人的掌控感、会对他有很多的期待以迎合自身需要的安全感,从而认为这个人是可控的。但改变一个人,让他变成我们所期待的样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怎样的安全感是正确的呢?有研究表明,适应现实的安全感才是健康的安全感。当我们体会到缺乏安全感时,先问问自己担心的是什么?这个危险是真实存在或一定会发生的吗?它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我们的承受力又有多大?然后根据现实情况对自己的状态做出调整。具体可采用以下对策:
1.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要学会处理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恐惧等,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比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
2.采用“冒小险”的方式,一点一点做出尝试,积极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不断向前冒一点险来尝试,检验自己能否承受,如果可以就继续往前。
3.建立支持体系,向信任的家人朋友或老师求助,分享你的感受和需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会大大提高你的安全感。世界上总会有一群真正理解你、爱你的人,让你觉得你是很值得的存在。
4.努力成为自己的光,给自己安全感,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设定目标和规划、制定实际可行的目标,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计划,会让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安全感。当安全感可以内求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