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西大学君宇网!
心海领航
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健康» 心海领航
我又错过了什么

       烦请大家想一想,当你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的室友在宿舍正讨论着某个话题,这时,你从门外进来,听到他们的话音。你是会在跟他们打过招呼后继续做你的事情,还是想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这样的“想知道”你经历的多吗?你会在心里想“我又错过了什么”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想知道”、“很多次”、“会这样想”,那很大可能你在经历着信息焦虑。

       在5G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已迈入后信息时代,处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碎片化阅读”(即人们在零碎时间利用移动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片段化阅读)已常态化,零碎、冗余的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获取信息的速度完全无法与信息的更新速度相比较,让我们很难分辨出我们当下所接受的信息还是否有效,信息焦虑就会由此产生。

       TED创始人Richard Wurmam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信息焦虑》一书中就已提出“信息焦虑”这一概念,他将其理解为当人们在面对海量信息时,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产生的黑洞,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和处理大大超出人们的能力范围,使得人们担心无法获得足量的有效信息以及害怕他人会比自己掌握更多的信息,进而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

ccdddf5d6d534d208e52f33573f8b814.jpg

       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衷是想让人们能够跨越时空,实时精专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但也由于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的改变,让人们由原来的信息匮乏迈入了信息过剩的时代,纷繁重复的信息使得人们不能有效和充分地选择、利用信息,导致了信息的贬值,同时人们也在信息空间中迷了路。

       信息焦虑行为反映了人机互动过程中的一种消极状态,从信息心理学角度出发,Mehrabian和Russell提出了SOR(Stimuli-Organ-Response)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人类行为是受自身意识支配的,个体在接收外部环境信息等刺激后经由其内部心理认知活动进行处理,进而会引发个体的行为。

       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研究提出,导致个体信息焦虑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信息因素、环境因素、情感认知和个体能力特征,其中信息数量与质量等信息因素和阅读载体等环境因素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情感认知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个体信息素养等能力差异又会对情感认知起到调节作用,当个体处理外界刺激的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对于自身的负面认知,进而导致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信息焦虑行为。了解人们信息焦虑行为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与这种行为相伴而生的不安感。

       以下,提出一些小tips帮助我们应对信息焦虑:

       ①量力而“收”

       控制自己在学习工作阅览信息的总量,适量地接收信息。

       ②丰富接收方式

       将浅显片段式的碎片化阅读与深度整块式的阅读相结合,提高个体接收信息的质与量。

       ③批判性思考

       学会质疑信息,客观地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互动,锻炼自己的信息素养,避免盲目从众。

       ④转移注意力

       当感觉过载的信息使我们产生负累时,不妨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当中,让自己脱离负面情绪。



相关附件: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Copyright © 山西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0351-7010200 Email:xuegongbu@sxu.edu.cn